本指南适用于设备维护工程师、点检人员及质量检测人员,核心目标是规范 VM-4424H 的操作流程,通过 “测量 - 分析 - 诊断" 闭环,精准识别设备振动故障,为预防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撑。
在启动测量前,需完成两项核心准备工作,避免因参数错配或工况不符导致数据失效。
仪器与配件检查
设备工况确认
VM-4424H 的优势在于 “一次测量多参数同步获取",需严格按步骤操作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根据需排查的故障类型,选择对应的测量模式,避免盲目全参数测量导致效率低下。
测点需选在设备振动传递最直接的位置,避免选在非刚性结构(如外壳、散热片),常见设备测点参考如下:
旋转设备(电机 / 泵):优先选轴承端盖(水平、垂直、轴向三个方向各 1 个测点),其次选电机底座(判断基础松动)。
齿轮箱 / 减速机:输入轴、输出轴对应的轴承座(各测水平 + 垂直方向),箱体侧面(避免靠近散热孔)。
大型结构(管道 / 桥梁):管道支架固定点、桥墩承重处(选水平和垂直方向,用于低频位移监测)。
数据诊断是核心环节,需结合 “参数阈值" 和 “频谱特征",精准判断故障类型及严重程度。
通过单参数数值对比,初步判断设备是否 “超标",常用标准参考 ISO 10816-3(旋转机械振动评定标准)。
加速度(笔别补办):反映高频冲击,若轴承模式下数值>50尘/蝉?(电机类设备),提示轴承存在磨损、滚子剥落等故障(参考汽车零部件厂电机轴承案例)。
速度(搁惭厂):反映设备整体平稳性,电机(转速 1500rpm)速度值>4.5mm/s 为 “警告",>7.1mm/s 为 “危险"(参考减速机出货检验案例)。
位移(笔别补办):反映低频振动,汽轮机轴承位移>80μm 为报警(参考火电厂汽轮机案例),管道位移>0.3mm 需排查支架刚度(参考化工压缩机管道案例)。
当单参数超标时,需启动 “FFT 频谱" 功能,通过频率成分分解,找到振动的 “源头频率"。
计算 “特征频率":根据设备额定转速(n,单位:rpm),计算基础频率:1 倍频(1X)=n/60(Hz),2 倍频(2X)=2×n/60(Hz)。
匹配故障频率:
若 1 倍频(1X)幅值占比>60%,且相位稳定(波动 ±3°),确诊 “转子不平衡"(参考火电厂汽轮机案例)。
若 2 倍频(2X)幅值显著升高,且轴向振动数值>径向,确诊 “联轴器不对中"(参考钢铁厂轧钢机案例)。
若频谱中出现 “轴承特征频率"(需提前查轴承型号对应的故障频率表,如内圈故障频率 = 1.8×1X),且伴随高频杂波,确诊 “轴承损伤"(参考汽车零部件厂电机案例)。
结合不同行业设备特性,提供 “即学即用" 的针对性方案,降低跨场景操作门槛。
测量完成后,需通过数据整理形成可落地的维护建议,避免数据 “只存不用"。
数据导出与整理:将 SD 卡中的 CSV 文件导入电脑,用 Excel 或专业振动分析软件(如 Matlab)整理,标注 “设备名称 - 测点 - 测量时间 - 数值",生成趋势图表(如每周速度值变化曲线)。
诊断报告撰写:报告需包含 4 部分:①设备基础信息(型号、转速);②测量数据(关键参数数值 + 频谱图);③故障诊断结论(如 “电机后端轴承内圈裂纹,建议 7 天内更换");④维护建议(如更换轴承型号、后续点检频率调整)。
环境干扰:避免在强电磁环境(如变频器周边)或高温(>60℃)环境下测量,电磁会干扰传感器信号,高温会影响仪器精度。
操作规范:传感器不可直接贴在生锈或凹凸不平的测点表面,需打磨平整;测量时不可触碰传感器线缆,防止线缆抖动引入杂波。
定期校准:建议每 6 个月用标准振动台校准 1 次传感器,确保参数误差<±5%(长期不校准会导致数据偏误)。